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意大利无缘2022世界杯,以及90年意大利世界杯官方纪录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当地时间3月1日,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发布最终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7%,低于1月31日初步统计的3.9%。(总台记者 殷欣)
“你还记得当时的惊心动魄吗?”长镜头从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体育场远处拉近。拉到一个至今让当事人抱憾终身的选择:
和一个实力明显强过你的对手作战。
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刻,比分还是2比2平。你和你的球队已经创造了历史。拖入加时赛或者点球大战,搞不好有创造国家队历史最好成绩的机会。
当你有一个角球进攻的机会摆在面前。你的身边有接应短角球的队友A,禁区内有准备抢点的对手B、C、D等。传给A,你们可以默契地耗光所有时间,将90分钟的比赛拖完,重振旗鼓创造奇迹。传到禁区内,等待在那里伺机而动的B、C、D等人可能有机会在最后一刻绝杀对手,杀死比赛。但也有送给对手一次反击机会,让他们打进制胜球的机会。
2018世界杯1/8决赛日本VS比利时队:14秒反击,日本队梦断世界杯。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艰难的选择致命的结果
作这个艰难选择的人就是日本队中场核心本田圭佑,他最终在世界杯1/8决赛日本VS比利时队的最后时刻,一个关键角球的主罚中选择殊死一搏,将球远远开向禁区。
14秒后,对手抓住机会打进反击一球,日本队相当于“突然死亡”被淘汰出局……日本队员掩面尔泣,有的瘫倒在地上,用手无力地捶打草皮。
可是,队友们没有埋怨本田圭佑,“恐怕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日本队将折戟在此,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当时只是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展现最好的我们给世人看。”队长长谷部诚代表了全队的想法。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则是因为他们想要在世界杯的舞台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让日本沉默的14秒钟》视频截图
50分钟反思14秒的错
俄罗斯世界杯结束之后,日本队没有几个球员再回看过这14秒中的过程,他们认为这14秒实在太糟糕。然而,日本NHK电视台没有放过这个细节。他们重新采访了双方的球员、双方的主帅,再用动画、数据、特效等等技术还原了这14秒发生的点点滴滴,把它做成了一个长达50分钟的纪录片《让日本沉默的14秒钟》(原名:《罗斯托夫的14秒—世界杯 日本vs比利时 不为人知的故事》),详细剖析了日本队失败的心理、技术和战术原因。
至今,比利时门将库尔图瓦仍然表示,在那14秒之前,他甚至已经做好了打道回府的准备。但是当皮球从角球点飞过来,他第一时间抓住了皮球,手抛球策动这次关键的反击。日本后卫吉田麻也表示,自己只慢了一秒钟。最终,比利时打出高效率的反击,拿下这关键的战役!
“在赌上人生的关键战绩,他们(比利时球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被淘汰后,日本队长长谷部诚选择退役。但是他却勇于揭开自己的疮疤,反思这14秒的问题,虽然他回忆时仍然眼泛泪光,“我有不能实现的东西,也有达不到的东西,与其后悔和懊恼,不如干净利索地接受自我。要能够接受自己,诚实地接受自己。”
老将本田圭佑 图据ICphoto
反思一瞬间,日本足球新生代已然崛起
从14秒到50分钟,纪录片《让日本沉默的14秒钟》对28台现场摄像机的这14秒进行了分析,逐帧逐帧放大了那14秒的噩梦,询问了欧洲相关球员和专家,世界顶尖的技术与错综复杂的判断交织在一起。将比利时进攻中的正确选择和日本队在防守中的失误瞬间,赤裸裸地呈现在双方和观众的面前,为的是下一次不再犯下这样的错误。
“足球,真的是非常残酷!”是的,胜负就在这么一瞬间。
长谷部诚的足球路走到了尽头,但是肤色黢黑的长友佑都还没有,他仍然征战在土超加拉塔萨雷的赛场上,未来还会代表日本国家队征战新一届的世界杯预选赛。而更多的日本足球新生一代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18岁的久保健英今夏宣布转会皇马,20岁的安部裕葵即将加盟巴萨。在久保健英与皇马正式签约后,他12岁的弟弟久保瑛史也加入了皇马梯队,成为皇马青训的一员……
长谷部诚 图据纪录片《让日本沉默的14秒钟》截图
足球场上不乏让人抱憾终身的短小瞬间。中国足球曾多次经历“黑色三分钟”,1989年高丰文带领中国男足正在冲击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路上。关键一役中,中国男足在1比0领先的情况下,遭遇了阿联酋队的逆转。董礼强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出场,但是他让人吃惊地连续两次带球失误,阿联酋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机会,在三分钟内连续打入两个进球。此后,中国足坛又多次遭遇令人瞠目结舌的逆转。
而中国男足的这些"黑色三分钟",有人反思吗?反思使人进步,日本队在遭遇14秒噩梦的当年年底,就花费大力气制作了《让日本沉默的14秒钟》,这个纪录片最近在中国视频网站上热播。让人感概,日本人对于细节深入骨髓的反思,也许正是如此,才能避免再次犯错,才能有所进步。
红星新闻记者 胡敏娟 综合报道
编辑 官莉
【编者按】当地时间11月25日,阿根廷传奇球星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去世,享年60岁。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他不仅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也是最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运动员之一。2019年5月,在戛纳首映的纪录片《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聚焦其作为公众人物在绿茵场内外的种种。
本文原发表于2019年5月23日澎湃新闻网,今日重读,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伟大的球员。
标题:他是迭戈,也是马拉多纳
《迭戈·马拉多纳》海报
传奇球星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不仅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也是最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运动员之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2008年完成的《马拉多纳》(Maradona by Kusturica)。在这部纪录片中,库斯图里卡以个人化的视角——或者说是“迷弟”视角,呈现阿根廷人在赛场内外的各种真性情,尤其是其感性的一面,令观众不由觉得与这位传奇拉近了距离。
与《马拉多纳》不同的是,2019年在戛纳首映的纪录片《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则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聚焦其作为公众人物在绿茵场内外的种种。两部作品的观影感受也是全然不同,前者是感动,后者是爆燃。加在一起,恰好是一个更完整的马拉多纳。
《迭戈·马拉多纳》的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Asif Kapadia)可以算是当今纪录片界拍摄名人的第一人,作品包括以巴西传奇车手埃尔顿·塞纳为主人公的《永远的车神》以及以英年早逝的英国女歌手艾米·怀恩豪斯为主人公的《艾米》,后者曾拿下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在这两部中,卡帕迪尔没有自行拍摄新的素材,而是通过大量现有的各种影像的剪辑,以近似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组织材料,呈现出这两位公众人物的多面性。对比常见的以主人公的影像素材和亲友访谈交叠而成的名人纪录片,卡帕迪尔的作品兼具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剧情片的流畅感,因此极具观赏性。
当地时间2019年5月19日,戛纳,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非主竞赛单元纪录片《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举行首映礼。视觉中国 图
在《迭戈·马拉多纳》中,卡帕迪尔也是如法炮制。他采用的素材包括家庭录像、新闻资料、私人录音、足球赛事等等,马拉多纳更是提供了500小时过去从未公开的影像,再配以马拉多纳本人、他的妹妹、他的私人体能教练费尔纳多、体育记者、死忠球迷等人的旁白。如此这般,在多角度呈现人物的同时,又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
纪录片以公路上风驰电掣的汽车配上节奏强劲的电子乐开场,再以闪回的形式,迅速交代马拉多纳年少成名,在1982年以当时创下纪录的760万美元,从阿根廷的博卡青年队转投西班牙豪门巴塞罗那,以及在巴塞罗那经历了脚腕受伤、球场斗殴等一系列不如意后,又以400万美元加盟意大利那不勒斯队。开场即是1984年7月5日,他转会这座“意大利最穷,也许是欧洲最穷”的城市的俱乐部,在50000名球迷宛如迎接救世主一般的欢呼声中,首次踏上圣保罗球场。这部纪录片所要讲述的正是他在那不勒斯的七年里,由球员变成神明,最后沦为罪人的经过。
《迭戈·马拉多纳》剧照
这或许是马拉多纳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也或许是最混乱的七年。其间,他带领原本处于意甲下游的那不勒斯队,力压尤文图斯、AC米兰等豪门,赢得两座意甲冠军、一座欧联杯冠军。与此同时,由他领衔的阿根廷队拿到一座世界杯冠军,一座世界杯亚军。与此同时,私生活的各种负面新闻也令他成了备受争议的人物。
导演卡帕迪尔在片中采用了运动题材电影中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故事结构。马拉多纳自述是因为没有其他球队肯签他,不得已才加盟那不勒斯。初到贵地,这座陌生的城市也没能带给他多少好感:首次媒体发布会,就有记者因为问到与俱乐部渊源颇深的黑手党家族卡莫拉的问题被赶了出去,搞得一旁的他一脸懵逼;生活安排上,也不尽如人意,“我想要一栋房子,它们给了我一套公寓;我想要一辆法拉利,他们给了我一辆菲亚特”;赛场上,同样是屡屡受挫,前三场比赛接连失利,加上客场比赛中领受的“回家洗洗干净吧”的侮辱(身处南方的那不勒斯人的肤色较黑,加上经济状况不佳,“就是意大利的非洲”),更让他积蓄满腔的不甘。好在马拉多纳很快就感受到了那不勒斯人对足球的狂热——“我发现那不勒斯人既不为自己而活,也不为他们的孩子而活,他们只关心礼拜天的比赛球队踢得怎么样”。他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在绿茵场上,愿意为这支球队拼命。
《迭戈·马拉多纳》剧照
当然,身体条件欠佳的马拉多纳在球场上,从来拼的不是命,而是脑子。他发现“意大利人踢球身体对抗更激烈,所以我的速度必须更快,并相应调整好出脚的时机”。度过适应期后,马拉多纳渐入佳境,第二个赛季就把球队带到联赛第三;1987年,拿到俱乐部历史上首座联赛冠军奖杯,实现那不勒斯人多年的夙愿。每家每户都把他照片贴在墙上,紧靠在圣像的边上。虽然以上这些纪录片中呈现的内容,都是人所共知,但卡帕迪尔高超的撷取素材能力,加上新闻播报、私人影像、经典赛事回顾(包括1986年世界杯上,他在阿根廷对阵英格兰时,上演“上帝之手”)的交叉剪辑,足以带动着观众的情绪由冰点渐渐升至燃点。
直到他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又一次踏上他最熟悉不过的圣保罗球场上。但这时,这座城市的母队已经换成了意大利队。到底该支持城市的英雄,还是国家队,那不勒斯人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抉择,最终还是后者占了上风。毕竟,对于足球来说,还有什么比世界杯更可贵,而且还是千载难逢的家门口的世界杯。最终,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队,将意大利淘汰出局。他在那不勒斯人心中的地位也开始有了变化。于是,当他第二年被爆吸食海洛因而遭禁赛15个月后,他彻底沦为了弃儿。
《迭戈·马拉多纳》始终采用球场内外的双线叙事。场内,他激情四射,技艺超群;场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他坦言:“我不是圣人。”纪录片没有回避他私生活中最不堪的一面,包括与卡莫拉家族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撒谎抵死不认私生子,还有导致他职业生涯急转直下的毒品问题。
《迭戈·马拉多纳》剧照
然而,在分析球场内外他的不同人格的矛盾时,导演卡帕迪尔将答案引向初心不改的“迭戈”与背负盛名的“马拉多纳”的对立。他的私人体能教练费尔南多道出,曾跟他说:“如果是迭戈的话,我愿意跟着他到最后;如果是马拉多纳的话,那么我们只能停在某个时间点上。”他回答:“如果我只能是迭戈,那我现在还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区里。”有位体育记者的话更是一针见血:“在1986年对阵英格兰队的那场比赛中,他进了两个球,一个用手,一个是长途奔袭连续过人后的精彩射门;这两个球加起来,才是人们爱他的原因所在。”
而两种人格的和解只可能是在绿茵场上。影片开头和结尾,马拉多纳都有这么一句独白:“只要一踏上球场,你就能忘记一切,你的生活本身,你的那些麻烦。”虽然对人物纪录片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像是标准答案,对比卡帕迪尔的上部作品《艾米》,还是显得有些简单化与表面化。
整体而言,《迭戈·马拉多纳》还是绝对值得一看。如果你之前已对马拉多纳了如指掌,那么这部纪录片能让你明白自己为什么爱他,或者恨他;如果你对他不甚了了,那么这部纪录片一定也能让你心潮澎湃。
来源:澎湃新闻